临床必备:上肢骨+下肢骨精细解剖(全),高清彩色图谱!发表时间:2021-07-30 11:04 培训班信息 ![]() 附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。上、下肢骨分别由与躯干相连接的肢带骨和游离的自由肢骨组成。上、下肢骨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基本相同,上肢骨每侧32块,共64块,下肢骨每侧31块,共62块。详细掌握这些骨的解剖,对临床手术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今天结合彩色图谱全面解析,值得参考借鉴! ![]() 由于人体直立,上肢从支持功能中解放出来,成为灵活运动的劳动器官,下肢起着支持和移位的作用。因而,上肢骨纤细轻巧,下肢骨粗大坚固
上肢骨 (一)上肢带骨 锁 骨 锁骨呈“~”形弯曲,横架于胸廓前上方。全长可在体表扪到。 ![]() 内侧端粗大,为胸骨端,有关节面与胸骨柄相关节。外侧端扁平,为肩峰端,有小关节面与肩胛骨肩峰相关节。 内侧2/3凸向前,呈三棱形,外侧1/3凸向后,呈扁平形。锁骨位置表浅,易发生骨折,骨折部位多位于内、外侧交界处。 ![]() 锁骨上面光滑,下面粗糙,形似长骨,但无骨髓腔。锁骨是唯一直接与躯干相连的上肢骨,呈杠杆状支撑肩胛骨,使上肢远离胸壁,以保证上肢的灵活运动,并将应力自上肢传给躯干。 肩 胛 骨 ![]() ![]() (二)自由上肢骨 肱 骨 ![]() ![]() 下端与体交界处,即骨内、外上髁稍上方,骨质较薄弱,受暴力可发生肱骨髁上骨折。肱骨大结节和内、外上髁均可在体表扪到。 桡 骨 ![]() 外侧面中点的粗糙面为旋前圆肌粗隆。下端前凹后凸,外侧向下突出,称茎突。下端内面有关节面,称尺切迹,与尺骨头相关节;下面有腕关节面与腕骨相关节。体表可扪及桡骨茎突和桡骨。 尺 骨 尺骨居前臂内侧,分一体两端。 ![]() 生理情况下,尺骨茎突比桡骨茎突约低1cm。鹰嘴、后缘全长、尺骨头和茎突均可在体表扪到。 手 骨 ![]() 1)腕骨 ![]() 腕骨骨折多由间接力引起,以舟骨骨折最为多见。 2)掌骨 ![]() 第1掌骨短而粗,其底有鞍状关节面,与大多角骨的鞍状关节面相关节。 3)指骨 指骨属长骨,共14块。拇指有2节,分为近节和远节指骨,其余各为3节,分别为近节指骨、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。 每节指骨的近端为底,中间部为体,远端为滑车。远节指骨远端掌面粗糙,称远节指骨粗隆。 下肢骨 (一)下肢带骨 髋 骨 髋骨为不规则骨,上部扁阔,中部窄厚,有朝向下外的深窝,称髋臼;下部有一大孔,称闭孔。 左右髋骨与骶、尾骨组成骨盆。髋骨由髂骨、耻骨和坐骨组成,三骨汇合于髋臼,16岁左右完全融合。 1)髂骨 髂骨构成髋骨上部,分为肥厚的髂骨体和扁阔的髂骨翼。髂骨体构成髋臼的上2/5,翼上缘肥厚,形成弓形的髂嵴。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约平第4腰椎棘突,是计数椎骨的标志。 ![]() 髂嵴前端为髂前上棘,后端为髂后上棘。髂前上棘后方5~7cm处,髂嵴外唇向外突起,称髂结节。 ![]() 髂窝下界有圆钝骨嵴,称弓状线。髂骨翼后下方粗糙的耳状面与骶骨的耳状面相关节。耳状面后上方有髂粗隆与骶骨借韧带相连结。髂骨翼外面称为臀面,有臀肌附着。 2)坐骨 坐骨构成髋骨下部,分坐骨体和坐骨支。 体组成髋臼的后下2/5,后缘有突起的坐骨棘,棘下方为坐骨小切迹。坐骨棘与髂后下棘之间为坐骨大切迹。 ![]() 坐骨体下后部向前、上、内延伸为较细的坐骨支,其末端与耻骨下支结合。坐骨体与坐骨支移行处的后部是粗糙的隆起,为坐骨结节,是坐位时体重的承受点,为坐骨最低部,可在体表扪到。 3)耻骨 耻骨构成髋骨前下部,分体和上、下二支。 体组成髋臼前下1/5。与髂骨体的结合处骨面粗糙隆起,称髂耻隆起,由此向前内伸出耻骨上支,其末端急转向下,成为耻骨下支。 ![]() 耻骨上支上面的锐嵴称耻骨梳,向后移行于弓状线,向前终于耻骨结节。耻骨结节到中线的粗钝上缘为耻骨嵴,可在体表扪到。 耻骨上、下支相互移行处内侧的椭圆形粗糙面,称耻骨联合面,两侧联合面借纤维软骨相接,构成耻骨联合。 ![]() 耻骨与坐骨共同围成闭孔,活体有闭孔膜封闭。孔的上缘有闭孔沟。 髋 臼 髋臼由髂、坐、耻三骨的体合成。窝内半月形的关节面称月状面。窝的中央未形成关节面的部分,称髋臼窝。髋臼边缘下部的缺口称髋臼切迹。 ![]() (二)自由下肢骨 股 骨 股骨是人体最长最结实的长骨,长度约为体高的1/4,分一体两端。 上端有朝向内上的股骨头,与髋臼相关节。头中央稍下有小的股骨头凹,为股骨头韧带的附着处。 头下外侧的狭细部称股骨颈。颈与体的夹角称颈干角,男性平均132°,女性平均127°。 颈与体连接处上外侧的方形隆起,称大转子;内下方的隆起,称小转子,有肌肉附着。 大转子内侧面的凹陷称转子窝。为闭孔内外肌腱及上下孖肌腱附着处。大、小转子之间,前面有转子间线,后面有转子间嵴。两者之间称股骨粗隆间,是骨折多发处。大转子是重要的体表标志,可在体表扪到 ![]() 股骨体略弓向前,上段呈圆柱形,中段呈三棱柱形,下段前后略扁。 体后面有纵行骨嵴,为粗线。此线上端分叉,向上外延续于粗糙的臀肌粗隆,向上内侧延续为耻骨肌线。 粗线下端也分为内、外两线,两线间的骨面为腘面。粗线中点附近,有口朝下的滋养孔。 下端有两个向后突出的膨大,为内侧髁和外侧髁。内、外侧髁的前面、下面和后面都是光滑的关节面。 ![]() 两髁前方的关节面彼此相连,形成髌面,与髌骨相接。两髁后份之间的深窝称髁间窝。两髁侧面最突起处,分别为内上髁和外上髁。 内上髁上方的小突起,称收肌结节;为内收肌腱附着处。它们均为体表可扪及的重要标志。 髌 骨 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,位于股骨下端前面、股四头肌腱内,上宽下尖,前面粗糙,后面为关节面,与股骨面相关节。 ![]() 胫 骨 胫骨居小腿内侧,是粗大的长骨,为小腿主要承重骨。分一体两端。 上端膨大,向两侧突出,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。两髁上前各有上关节面,与股骨髁相关节。 两上关节面之间的粗糙小隆起,称髁间隆起。外侧髁后下方有腓关节面与腓骨头相关节。上端前面的隆起称胫骨粗隆。 内、外侧髁和胫骨粗隆于体表均可扪到。 ![]() 胫骨体呈三棱柱形,较锐的前缘和平滑的内侧面直接位于皮下,外侧缘有小腿骨间膜附着,称骨间缘。后面上份有斜向下内的比目鱼肌线。 体上、中1/3交界处附近,有向上开口的滋养孔。胫骨下端稍膨大,其内下方的突起称内踝。下端的下面和内踝的外侧面有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。下端的外侧面有腓切迹与腓骨相接。内踝可在体表扪到。 ![]() 由于皮下组织和肌肉较薄弱,血供较差,胫骨挫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。 腓 骨 腓骨细长,位于胫骨外后方,分一体两端。 上端稍膨大,称腓骨头,有腓骨头关节面与胫骨相关节。头下方缩窄,称腓骨颈。体内侧缘锐利,称骨间缘,有小腿骨间膜附着,体内侧近中点处,有向上开口的滋养孔。 下端膨大,形成外踝。其内侧有外踝关节面,与距骨相关节。腓骨头和外踝都可在体表扪到。 足 骨 包括跗骨、跖骨和趾骨。 ![]() 1)跗骨 跗骨共7块,属短骨。分前、中、后三列。 后列包括上方的距骨和下方的跟骨;中列为位于距骨前方的足舟骨;前列为内侧楔骨、中间骨、外侧楔骨及跟骨前方的骰骨 。 ![]() 跗骨几乎占据全足的一半,与下肢的支持和负重功能相适应,距骨上面有前宽后窄的关节面,称距骨滑车,与内、外踝和胫骨的下关节面相关节。 距骨下方与跟骨相关节。跟骨后端隆突,为跟骨结节。距骨前接足舟骨,其内下方隆起为舟骨粗隆,是重要的体表标志。足舟骨前方与三块骨相关节,外侧的骰骨与跟骨相接。 跟骨骨折为常见的跗骨骨折,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%,多由高处跌下,足部着地,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。 2)跖骨 跖骨共5块,由内侧向外侧分别为第1~5跖骨,形状和排列大致与掌骨相当,但比掌骨粗大。 每一距骨近端为底,与跗骨相接,中间为体,远端称头,与近节趾骨底相接。第5跖骨底向后突出,称第5跖骨粗隆,在体表可扪到。 ![]() 3)趾骨 趾骨共14块。踇趾为2节,其余各趾为3节。 形态和命名与指骨相同。踇趾骨粗壮,其余趾骨细小,第5趾的远节趾骨甚小,往往与中节趾骨长合。 ![]() ![]() 培训班信息 ![]() ![]()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! |